分享至

【教职工大会】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1-10-29 作者: 胡萍 点击:



践行提质培优  坚持以质图强

为创建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学院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王  力

(2021年4月)

 

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大会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以来特别是近五年的发展成就,科学谋划《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以“特高建设”和提质培优项目建设为依托,求真务实,团结进取,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发展道路,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学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提请各位代表审议。报告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是第一届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二是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设想与愿景,三是学院2021年中心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第一届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8年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以来,学院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阔步前行,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院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独具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时期,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规模、效益、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水污染控制技术》、《建筑电气安装技术》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学院获得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计2800万元。获得全国百所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中等职业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项目,举办了19期“国培”、“省培”职教师资班,培训近百所职业院校1000多名教师。获得“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3部,其中,《建筑结构》等17部教材获得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批为6部。

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在“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学院以“优质校”建设为抓手,以“双高”建设项目为牵引,较好地完成了规划所列各项任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十四五”时期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十三五”时期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

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双高”院校建设单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群”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现代学徒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有9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调整需要,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了招生专业44个、在校生1.2万余人的办学规模。学院深化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奖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通过IEET认证,毕业生学历得到国际认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  2  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获得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累计培养五届共558名本科毕业生。学院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准,颁布实施,标志着学院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入到全新的层级。2019年,学院获得省级教育系统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专业建设全面丰收。重点推进骨干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了土建施工类、建筑设计类、建筑设备类、市政工程类、建设工程管理类5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群,探索构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专业示范点。其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点。与大连无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BIM技术应用学院,为BIM技术人才培养搭建了高层次平台。

教学资源增量提质。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4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核。全员实施第二轮课程改革,组建校企一体课改团队323个,创建了“成长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共享型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立项和验收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成功立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其他专业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5个,工程造价专业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赛事,累计获得各级奖项64项。利用VR、AR及MR等技术,将虚拟仿真实训与实操演练相结合,建成了建筑材料生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道桥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建筑设备工程虚拟仿真系统、BIM技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仿真实训中心。其中,建筑材料生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0部,特色教材17部;牵头或参与《建筑工程技术》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7个。

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了20个实验室的升级改造任务,开发“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46项。精细木工实训基地、市政道桥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锐捷网络实训基地、特种工艺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黑龙江省BIM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协同创新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画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古建筑匠师工作室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黑龙江建设职教集团,标志着学院与企业在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艺术设计系与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东莞市精雕第二培训学校实行校企混合所有制合作,企业投入设备累计240余万元,共同为精雕行业培养近千名技术技能人才。完成了我省首批和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工作,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酒店管理等三个专业学徒制试点项目成功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跻身于学徒制试点项目先进行列,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现代学徒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创新创业谱写新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修满创新创业课程4学分后准予毕业。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典型,打造校园创业文化。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资源库建设,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制作》等9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打造双创师资队伍,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分批遴选教师参加双创培训进修。现有双创教师22人,专职16人、兼职6人。聘请30余名校外创业教育导师,形成了双创教育专家和导师库。建立了4.7万平方米,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双创平台体系。建立ERP  沙盘模拟实训室等6个创业孵化基地。新建1000  平方米孵化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34个,累计服务学生团队56个、学生1556人。将每年的12月12日定为学院的“创客日”。

国际交流展现新貌。成立国际合作办公室,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国立远东交通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合作,签订了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等2个专业的《合作协议书》,互认课程21门,互认学分60学分,探索实践“3+1”和“3+2”人才培养模式,于2019年5月开始招生,首次招收76名学生,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顺利通过了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实地访评和认证。

(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纽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支以政治过硬、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32人,其中,博士7人,占比1.62%;硕士304人,占比70.37%。正高级职称39人,占比9.03%;副高级职称155人,占比35.88%;中级职称196人,占比45.37%;初级职称42人,占比9.72%。教师平均年龄在43周岁左右。外聘教师总量为823人次,均值约为每年165人次,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外聘教师专家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81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人才12人、硕士研究生79人),全部补充到教学一线岗位中。

教师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发展数据库,制定培训规划。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项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累计派出教师281人次参加进修、培训和交流。举办两期教师网络培训,共计培训教师936人次,培养专业带头人50名,骨干教师126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累计300余人次,平均时长6个月,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建成4个名师工作室,构建了以“项目+工作室”为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打造校企一体结构化教改示范团队8个。立项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团队8个。打造校级创新创业团队3个。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三)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

新增应用研究机构5个,新增国家级教育科研研究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获得省部级教研项目及市厅级科研项目  142项,应用研究项目9项。开展横向课题20项。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9篇,在  SCI、EI等检索系统发表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8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外观设计等专利31项。科研项目获奖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3项,省级奖项38项。累计社会培训58649人次,其中短期培训12393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46256 人次;开展技术服务收入218万元。

(四)质量保证与管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持续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了“255128”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结构。推进制度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考核量化。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每年形成专业发展质量以及课程建设年度报告。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保证诊改工作的推进与数据实时化同步、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改进螺旋提升基本单元的诊改运行机制,完成了质量保证体系与管理能力提升框架体系的标准建设等十项建设任务。

(五)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院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与“十二五”期末的无线网络零覆盖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万兆骨干千兆到户的双网隔离网络体系,建立了以教育教学为主导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校园内信息化辐射力、集聚力显著增强。网络出口带宽达到5.2G,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了不同类型、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系统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满足了师生需求。

(六)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了以“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  传承奉献”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融合高职文化、企业文化、建筑行业文化于一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不断突出特色,建设精品,逐步将学院建设成绿色生态校园、人文艺术校园、书香校园、文明和谐平安校园,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龙建院”微博、“龙建院团学”微信公众号,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和渗透。举办文艺汇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型活动30余场,举办各级各类小型校园活动数百次,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之中。

(七)围绕中心抓党建引领事业实现新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党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紧密围绕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任务及提质培优项目建设,践行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学院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体现党委管总、院长主政。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作风整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三推两强”、“百优党支部”创建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基层党组织优秀率由60%提升到80%。建筑系学生支部获得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誉称号。狠抓意识形态工作,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建设,配齐配强思政课专任教师,思政课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0:1,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强化课程思政导向,推进“四进四信”,使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接受教育、提升素质。学院团委获得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总体来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圆满收官,学院的发展建设进入到产教融合、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服务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设想与愿景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五年,我们要全面利用好“特高建设”和提质培优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把学院的教育思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条件、教育质量等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力争建成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纲领性文件精神,树立新发展理念,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推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六个强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水平为战略主题,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根本路径,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始终坚持关注跟踪建设行业发展前沿态势,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培养鲁班传人,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总体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实现办学层次升级、事业发展实现再一次跨越极为重要的关键期。学院根据《黑龙江教育现代化2035  》和《黑龙江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央和我省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坚持自身为主、外援为辅,以“双高”、“特高”、“提质培优”项目建设为载体,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社会特点,不断优化学院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院和企业真正成为办学“双主体”。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学院当前校情实际兼顾长远考虑,合理确定中期发展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把学院建设成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三)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

1.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强化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营造人才强校浓厚氛围。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员队伍结构,统筹推进“工程项目”党支部建设工程、农民工学生党员“双主体”培养工程和“党建+”工程。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创建“三全育人”示范党总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增设党建指标。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招标、采购、招生、基建、干部任用等关键节点的监督检查。开展廉政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五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政课学科和课程群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主要课程案例化率不低于80%,推进思政课程平台建设。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加强培训和社会实践。六是强化共青团育人功能。加强团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打造在全国高校有一定影响的共青团品牌项目。强化社团管理,打造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精英班学子。七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教代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好群众性团体组织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继续实施送温暖工程。

2.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做好专业布局

一是打造“一流”高水平专业群。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面向主要服务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专业集群。聚焦“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将专业群内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金课”,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推进“1+X”证书试点,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WEB   前端、建筑工程识图等技能证书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实践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强化资源库建设应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二是打造“一流”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海尔、锐捷等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产业学院。创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三是构建“一流”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创新创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强化双创团队和双创平台建设,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中小微企业孵化。

3.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标,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形式、质量保障等内容。建立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进行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二是构建“五线合一、三化并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 50%。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专业、课程的全覆盖。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实施个性化培养,积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三是创建思政教育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红色之旅展厅和龙江精神展厅,构建思政教育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打造省内思想政治示范教学基地。四是打造数字校园一体化平台。构建“四横三纵一核心”的数字校园系统,搭建“5321”数字校园一体化平台,支撑教学、管理、服务的立体化信息体系,助力育人质量提升。

4.以提升师资队伍素养为目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一是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以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核心,构建校企一体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鼓励教师申请和评定多种职业资格及技能证书,组织专业课教师到高校、工厂、企业参加挂职实践、轮岗培养。二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遵循科学规划、按需引进、保证重点、统筹兼顾、注重能力、德才兼备的原则,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专任教师引进工作,不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比例。三是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建校企一体构建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实施“教学名师工程计划”,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到学院兼职任教,建立外聘教师专家库,外聘授课比例不低于 50%。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青年教学骨干,新入职教师五年内须有不少于半年的企业实践经历。四是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建立师德管理体系、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并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五是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奖励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完善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分配激励机制,适度向教学一线、优秀人才、双师型教师倾斜。

5.以强化应用型科研为载体,促进产教学研相结合

一是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科研制度体系,将成果推广应用绩效及贡献纳入业绩考核,建立以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和实验室。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创建人文社科研究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二是持续加强科研服务水平。建设社会服务中心,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搭建建筑施工、市政工程领域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依托东北林业大学院士团队,成立新技术协同孵化基地。与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和宇辉集团深入合作,建立应用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平台和技术技能平台。三是有效开展应用型科研。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申报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利用国家寒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应用科研项目研究,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在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助力产业升级改造。

6.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依托提升国际知名度

一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深化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联合立项专科教育项目,开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依托中英职教联盟,开发中英合作项目,毕业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国际职业证书。二是开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开展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每年参加 IEET 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研习会,组织认证实操训练营,促进教师内涵建设水平提升。三是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与中建八局、中建新疆公司合作,共建海外员工培训基地和“鲁班工坊”,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培养本土人才。

三、2021年中心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保持疫情防控不减压,推动常态化运行保健康

慎终如始抓好校园疫情防控。立足常态化、精准化、精细化防控,督促各部门将疫情防控措施精准落实落靠。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继续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信息摸排、校园管理、物资储备、饮食安全、心理健康疏导、人文关怀、舆论引导、科普宣传、疫苗接种等工作,确保上级部署落地落实,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二)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一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二是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开展千堂党课进支部、组织微党课大赛等活动。开展干部年度考核,做好干部选聘工作。三是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启动德育特色案例、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和示范课堂工作。四是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举办师生廉政作品展。加强工作纪律监督,严肃考勤管理,完善考核管理办法。

(三)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推进特高建设提质培优

一是精心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总结学院“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完成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巩固“双高建设”成果,圆满完成“特高”建设方案中2021年度建设任务。开发新型特色专业群标准和课程标准,保证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力争新开设职教本科专业1-2个。三是推进“491”专业结构优化工程。实施专业重组,对现有的 44 个专业实施优化重组,分类整合打造 4 类结合度、关联度高的专业群 9 个。推进“15 联动”和“政校行企”建设机制,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四)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引向纵深发展

一是聚焦三教改革。开发新形态校本规划教材10本,建设“课堂革命”典型案例3个。将专业群内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金课”,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加强教学研究,力争实现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二是推进“1+X”证书试点精准化培养。推进“1”和“X”有机衔接,在BIM、WEB 前端、建筑工程识图等技能证书先行先试,为近 1000 名学生及 500 名社会从业人员进行认证。三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新增合作项目5-10个,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订单班”、“冠名班”等多样化试点模式,打造产业学院3个。四是扩展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开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标准1个和课程标准10个。五是提升教学管理监督质量。编撰新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修订《督导管理办法》等3项制度,对未能完成当月任务的及时进行预警干预。六是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8-10项。七是深化校际间合作交流。持续推进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G7联盟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八是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修订学院《章程》,落实《学院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形成学院规章制度汇编。

(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提升双师队伍水平。建设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5个,力争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力争培育省级名师1名。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鼓励教师申请和评定多种职业资格及技能证书。二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稳步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现代导师培训计划,加大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内部挖潜,强化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提升。

(六)深入挖潜保持招生强势,充分发挥就业导向作用

一是稳生源强化招生录取。完善学院单招工作方案,完成单招录取工作任务。适当调整招生计划,合理制定2021年高考招生工作方案,拓展生源基地,实现招生宣传的全省覆盖。二是保就业强化就业质量。落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贯彻“六稳六保”要求和三级包保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全力保障就业稳定。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及网络面试,组织开展第二轮学生实习就业安置工作。

(七)深化科研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一是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加强科研制度建设,立项寒区协同中心项目3-5 项,申报专利9项,开展省“双高”相关项目验收,推进“特高”项目建设任务。二是助力行业企业发展。协助省住建厅做好全省建设行业职业岗位培训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国培”和“省培”工作。

(八)推进人事管理机制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人事制度的“废、立、改”,逐步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二是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对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为实现云端人事档案管理奠定基础。

(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压实责任推动团学工作开创新局面。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工作值班、带班、考勤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各级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扶持2-3个创新创业社团,培育1-2个科技创新项目,召开学代会和团代会。

(十)加强校园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开展好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继续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二是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学院站群系统,推进官网改造升级。搭建虚拟化系统,完成虚拟化平台建设任务。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移动APP全面投入使用,智慧校园三期项目暑假前上线试运行。三是提高后勤服务管理能力。做好2021年度后勤整改工作。完成学生公寓及生活辅助用房的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图书馆项目的前期建设准备工作,推进部分用地的土地确权。四是营造安全稳定育人环境。加大安全保卫工作力度,做好教育稳定和信访工作,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校园。是加强资产管理采购效率。利用校园内网资产查询系统开展个人名下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及时处置报废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六是提升财务收支管理水平。筹集基本建设资金4500万元,保证学生公寓及生活辅助用房工程项目如期开工建设。积极申请政府专项债券1.1亿元,用于体育馆和图文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学院“十四五”发展的开局起步之年,目标清晰明确,工作任务繁重,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以改革的锐气克服困难,以创新的思路破解瓶颈,用优异的工作成效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攻城拔寨,为在“十四五”时期把学院创建成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编辑:石海涛
审核人:石海涛
最终审核人:石海涛
学院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学院路999号
邮编:150025
版权所有: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黑ICP备05001157号 | 黑公网安备23011102000036号 |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350号